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,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;受害人是指民事案件中,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法人。在刑事案件中,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;在民事案件中,受害人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。
被害人和受害人区别
被害人和受害人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两个概念,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,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。下面将从定义、法律适用、责任承担等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介绍。
定义
1、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,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。具体来说,被害人是指由于犯罪行为而遭受损失或伤害的人,包括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和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。
2、受害人是指民事案件中,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法人。具体来说,受害人是指因为他人的过错行为而遭受损失或伤害的人,包括直接遭受损失或伤害的人和间接遭受损失或伤害的人。
法律适用
在刑事案件中,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,其权利和利益应当受到保护。对于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情况,应当适用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。
在民事案件中,受害人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,其权利和利益应当受到保护。对于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,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。
责任承担
在刑事案件中,被害人是被侵犯合法权益的人,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。根据刑法的规定,对于被害人的犯罪行为,应当根据犯罪的性质、情节、危害程度等因素进行定罪量刑,并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。
在民事案件中,受害人是因为他人的过错行为而遭受损失或伤害的人,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。根据民法的规定,对于受害人的损失或伤害,应当根据过错程度、损失大小等因素进行赔偿,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。
总之,被害人和受害人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两个不同的概念,虽然有一定的联系,但在定义、法律适用和责任承担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。
被害人的权利
1、被害人有权向公、检、法机关报案或控告;
2、对不立案的决定不服,有权申请复议;
3、有权依法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,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;
4、对不起诉的决定有权依法提出申诉;
5、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;
6、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;
7、有权参加法庭调查、辩论;
8、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对第一审判决提出抗诉;
9、有权对已生效的判决提出申诉等。
法律依据: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八十二条第三款规定:“当事人”是指被害人、自诉人、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、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。
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第一条本条所称‘赔偿权利人’,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、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。
严正申明: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本站原创内容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,近日有不法分子严重侵犯本站权益,已走法律程序!